中药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中iNOS、SP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5
分享到:
浏览量:
朱金照,张 捷,许其增,张志坚,冷恩仁
朱金照,张捷,许其增,张志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 福建省福州市 350025
冷恩仁,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 重庆市 400042
朱金照,男1964-01-28生,江西省莲花县人,汉族,医学硕士,主要从事胃肠动力疾病及中为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 朱金照,350025,福建省福州市西环北路156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中心
电活:0591-3727698
摘 要 目的:探讨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可能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及内毒素+大腹皮组,分别给对照组、内毒素组及内毒素+大腹皮组经硅胶管向十二指肠注入生理盐水,荧光内毒素及荧光内毒素+大腹皮水提液,3h后观察大鼠血浆荧光内毒素含量的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空、回肠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P物质(SP)的分布变化。
結果:内毒素组血浆荧光内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223±0.041 vs 0.087±0.016,P<0.01),内毒素+大腹皮组血浆荧光内毒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内毒素组(0.135±0.028 vs 0.223±0.041,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内毒素组空、回肠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1.97±0.27 vs 3.37±0.31,2.23±0.38 vs 2..91±0.31,2.11±0.23 vs 3.42±0.38;1.81±0.32 vs 3.12±0.29,2.06±0.35 vs 2.75±0.26,2.08±0.20 vs 3.38±0.31,P<0.05或P<0.01),P物质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35 vs 2.81±0.21,3.12±0.31 vs 2.68±0.22,2.74±0.33 vs 2.34±0.24;2.36±0.25 vs 1.95±0.22,3.16±0.37 vs 2.77±0.18,2.78±0.29 vs 2.37±0.17,P<0.05),内毒素+大腹皮组空、回肠一氧化氮合酶及P物质的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小肠一氧化氮合酶及P物质的变化在肠道内毒素移位中起一定作用,大腹皮可通过调节小肠一氧化氮合酶及P物质的分布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引言
肠道内毒素移位是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临床上许多危重疾病由于胃肠运动障碍而出现肠内细菌的过度生长,导致肠道细菌或肠道内毒素移位,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回。实验证明增强肠道的蠕动可有效防止危重疾病时因胃肠功能衰竭而导致肠道内毒素移位,减少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大腹皮具有较独促胃肠动力作用,且能抑制肠道内毒素的吸收。为此,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原文详见下方附件:_中药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中iNOS、SP的作用.pdf